您的位置: 首页 >> 性病治疗 >> 正文

光动力治疗

发布时间:2016-9-20  来源:互联网   阅读:0
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疗法(PDT)是联合应用光敏剂及相应光源,通过光动力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两个步骤的治疗技术,其基本概念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提出,并应用在皮肤肿瘤、寻常狼疮、梅毒等治疗中。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及安全的光敏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局限。从1990年起,由于新的安全有效的光敏剂的开发,局部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得到显著发展,其在治疗非黑素皮肤肿瘤中的作用也被大量的临床实验所证实。光动力反应的基本过程:生物组织中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光敏物质受到相应波长(可见光、近红外光或紫外光)光照时,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态变成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光敏物质很不稳定,迅速经过物理退激或化学退激过程释放出能量而返回基态,其化学退激过程可以生成大量活性氧,其中最主要的是单线态氧,活性氧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损伤细胞结构或影响细胞功能,因而产生治疗作用。

从光敏剂的应用途径来说,主要分为两种治疗方式,一是全身光动力治疗,在皮肤科主要用于鲜红斑痣的治疗,如果病变范围较大,采用局部光动力治疗的疾病也可以采用全身光动力治疗,从我们经验来看其效果且优于局部光动力,其它科室主要是用于肿瘤的治疗;另一种是局部光动力治疗,这种方式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一、全身光动力治疗

1.光动力学治疗鲜红斑痣的原理是:当光敏剂被注入血管后,可在血液中形成较高的浓度,一定时间内血管内外有较大的浓度差,光敏剂可迅速被血管内皮细胞选择性集中吸收,血管内皮细胞吸收的光敏剂远远高于真皮血管外间质和表皮细胞,此时对患者给予适当剂量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

该处血管内皮细胞因吸收光敏剂较多可产生强烈光敏反应,产生活性氧(如单态氧1O2),起到细胞毒性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破坏,而真皮血管外间质与表皮细胞因不含或较少含有光敏剂,故不产生或仅产生轻微的可恢复的光敏反应,从而既有效地破坏畸形毛细血管网,又能完好地保留其上的表皮及周围的表皮组织。顾瑛等以鸡冠作鲜红斑病模型证实,给予PDT治疗后可见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微血管数量减少,但表皮层细胞及真皮深层组织不受损害。因此可达选择性破坏异常畸形的毛细血管网的目的,祛除红色皮损而不遗留瘢痕。PDT治疗鲜红斑痣,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轻。

2.光敏剂:光敏剂一般选用血卟啉衍生物(HpD)、血卟啉单甲醚(HMME)等。推药前应做皮试,阴性者方可注射光敏剂。治疗时HpD或HMME按4.5~5.5mg/kg体重的剂量,静注后立即激光照射。

3.光源:传统光源是Ar+激光(488/514.5nm),其穿透组织较浅,也可用氩离子泵染料激光(630nm)、铜蒸气激光(511/578nm)或倍频Nd:YAG激光(532nm)。照光剂量一般儿童为80mW/cm2,成人为100mW/cm2。

4.治疗方法:照射时应保持扩束头与照射平面垂直,注意光斑的大小,密切观察照射区的变化情况,结合患者年龄、肤色等因素,准确掌握照射时间(照射时间一般为35min~60min)。对某些特殊部位如眼角、鼻唇沟、嘴角、颏部及耳廓等应适当缩短照射时间(照射时间一般为15min~20min)。HpD-PDT治疗后避光1月,HMME-PDT治疗后仅需避光1~2周。待治疗区创面修复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两次治疗间隔一般为1月左右。

顾瑛等应用新型光敏剂HMME进行PDT治疗鲜红斑痣774例,其中完全治愈(病变色完全消退如正常皮肤)占6.7%、显效(病变色大部分消退或增厚部变平同正常皮肤)占34.5%,总有效率(有明显褪色和以上疗效者)达94.8%。术后结痂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