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hpv >> hpv治疗 >> 正文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和诊断

发布时间:2016-9-19  来源:互联网   阅读:0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和诊断 什么是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intraepithelial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疾病的统称,是外阴癌的癌前病变,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外阴原位癌。VIN这一名称替代了以往用过的多种旧病名,如外阴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鲍文氏病和凯腊氏增殖性红斑;但并不包括非鳞状上皮的上皮内病变,例如Paget’s病和原位黑色素瘤。国际外阴疾病研究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heStudyofVulvarDisease,ISSVD)1984和1987年对外阴常见疾病进行了重新命名和分类,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HPV感染改变)和其它,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VINⅠ(轻度不典型增生),Ⅱ(中度不典型增生)和Ⅲ(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其它包括Paget’s病(上皮内)和原位黑色素瘤(1度)。这次的命名改变了以前命名中的伴不典型的增生性不典型增生和伴不典型的混合型不典型增生。2003年再次作了改变,将VIN分为:VIN未分化型和VIN分化型,未分化型包括基底型和疣状型。认为未分化型与HPV有关,其中的VINⅡ和VINⅢ是癌前病变;分化型与HPV无关,多见于年长者。VIN的发生率约为0.2/10万。已发现70%的VIN伴发CIN,有些并伴发会阴部、肛周的上皮内瘤变,而被称之为多灶性上皮内瘤变。VINⅠ不是癌前病变,VINⅡ和VINⅢ包括两种病变(未分化型和分化型),这两种在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特点上都不同。20世纪70年代,VIN发病平均年龄为50岁,90为30岁,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和增多趋势。

1病因

病因不完全清楚,VIN病灶常呈多中心性,发病与病毒感染、外阴慢性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吸烟有关,其中以病毒感染和外阴慢性皮肤病关系最为密切。有文献表明,近年来年轻患者VIN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主要是未分化型VIN。多中心VIN病变高危型HPV感染率超过90%,而单发病灶多数HPV为阴性。Rosenthal等对43例VINⅢ患者行HPVDNA检测,结果95%阳性。McNally等报道在101例VINⅢ病例中发现有31%感染HPV。HPV16是VINⅡ,VINⅢ感染的HPV病毒最常见的类型。随着VIN病变严重性的增加,HPV感染率增加,VINⅠ没有发现有HPV感染,VINⅡ感染率为43%,VINⅢ感染率为71%。研究发现,在HPV相关的VIN中p16为阳性,而与HPV不相关的VIN中p16为阴性。Chulvis等发现所有的VIN中93%检测到HPV16DNA,但有22%同时采集的不同病变部位感染的HPV类型不同,主要有HPV16/18,31,33,35和51。2病理特点细胞不正常生长,细胞核深染,排列混乱,极向消失,核分裂相多见,DNA核型非二倍体。VINⅠ:部分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常局限于上皮层下1/3,排列紊乱,细胞不规则,圆形或梭形,细胞核增大、深染,上皮细胞分化较成熟,基底膜整齐。在新的命名中VINⅠ可以表现为仅仅是对炎症或HPV感染的反应性改变。VINⅡ:皮肤鳞状上皮层下2/3细胞增生,细胞形态不规则,核中等度增大,深染,染色质增粗,呈颗粒状,可见少数核分裂,基底膜完整。VINⅢ:鳞状上皮层下2/3以上甚至全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增大,不规则圆形或梭形,可见核分裂相增多,胞核明显增大,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基底膜完整。外阴原位癌与VINⅢ相似,但累及上皮全层,细胞度增加,排列紊乱,细胞层次消失,细胞异型性明显,偶见巨核和多核细胞,核深染,核分裂相增多,但基底膜完整,间质未被浸润。

3临床表现

VIN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可无症状,可无明显体征;也可表现为外阴瘙痒,搔破后皮肤表面留有破损、溃疡、渗出物或结痂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局部皮肤和黏膜有不同表现,可呈白色、灰色、深棕色、赤褐色,或者红白相间的片状,可单个或多个或融合,略高出皮肤黏膜表面的丘疹或斑点。可发生于外阴任何部位,更常见于会阴部和阴唇系带,可累及肛周。一般,多中心病灶更常见于较年轻妇女(

标签: